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上海越来越多花园少了“匠气”多了生机 追求乡土野趣 休闲放松身心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3-08-25 06:36:41

X 关闭

新泾苑小区靠新泾港一侧有一片700多平方米的三角地带,这块原本无人问津的“边角料”今年5月完成蜕变,成为一座以蝴蝶为主题的生境花园。

十几公里外的内环高架路一侧,市民谢雅芬不时望向办公室外的露台,今年春季的忙碌有了回报:马兜铃引来了红珠凤蝶,柑橘和竹叶花椒附近有玉带凤蝶翩翩起舞,海州常山上还有白头鹎搭建的鸟巢。“它们是从附近绿地飞来的,看来我们的花园更有魅力!”

近年来,上海越来越多的绿地、花园一改以往一心追求精美雅致的“匠气”,宁愿牺牲一些景观效果,也要追求乡土野趣和生物多样性,让人们在家门口有休闲放松身心的自然空间。


【资料图】

“野”起来

“有种原始野蛮的美感,很陌生,但很美好。”最近,不少去过玻璃博物馆的人都作出类似评价。

充满前卫时尚感的玻璃博物馆之所以“画风突变”,源于去年开始的一项实验:让室外景观节点、砖缝、树穴、池畔等空间回归自然,用乡土野花野草替代之前的园艺景观花草,除了定期浇水,非必要情况下不对它们进行任何干预。

五六十种乡土植物在总共1500多平方米的几十处“实验田”内野蛮生长,仅仅数月,野蔷薇就爬满了艺术装置的背面,活血丹编织的绿色小伞“地毯”与木栈道、水泥地无缝衔接,牡荆、马鞭草、桔梗、射干、石蒜当下争奇斗艳,玻璃博物馆还贴心地竖起几十个科普展柜,被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惊艳到的游客逐一对照展柜内仿真的乡土植物玻璃制品,知晓它们的“芳名”和基本信息。

“传统的展览形式有很强的边界感,与自然缺乏联结。”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表示,让展览空间“野”起来,这样做很有意义:展品和乡土植物的角色、功能互换,乡土植物成了主角,展品成了乡土植物的陪衬,用创新的方式发挥自然科普的作用。

在中泾生境花园,生境营造师和居民志愿者细心地准备了春、夏、秋、冬四个生境花坛,尽可能让被吸引来安家的蝴蝶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食源和栖身之所。

独木不成林

虽然许多乡土植物能够“招蜂引蝶”,但将这些植物组合在一起,各种植物的占比是多少才能产生最佳的生物多样性效果,引来的蜂蝶等野生动物是否会“看彼此不顺眼”,产生难以预料的负效应,相关研究仍十分欠缺。

“很多人认识到马兜铃对蝴蝶的诱惑力,却不知道种得不好的后果。”城市荒野工作室负责人郭陶然表示,一些公园绿地想打造“蝴蝶特色”,会大量种植马兜铃并引入蝴蝶,但很快就可能遇到马兜铃与蝴蝶“团灭”的窘境。

只有将马兜铃分散且与其他多类植物一起种植,引导红珠凤蝶分散产卵或给红珠凤蝶繁殖制造一定的障碍,马兜铃与红珠凤蝶才能保持微妙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为鸟类、黄鼬、刺猬等动物提供食物,稳步提升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破碎化生境对“招蜂引蝶”的阻碍,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方圆几公里的绿地、公园‘原住民’很少甚至没有,再好的生境花园都不能凭空变出野生动物。”程家桥街道社区自治办生境花园项目负责人陈琪表示,打造生境花园前,其附近有没有深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否在野生动物迁徙能力的覆盖范围内,都要提前做功课。

程桥二村内的活动广场在改造成生境花园前,曾对周边生态环境摸过底,方圆1公里内有上海动物园和西郊宾馆两大生态斑块,与另一座规划建设的“融”生境花园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一个以服务鸟类、昆虫为主的生态小网络便呼之欲出。

程桥二村内的“忆”生境花园补种了林泽兰、南天竹、牡荆、枸骨等鸟嗜植物,三月四月有吃不完的花和叶芽,十一月十二月有挂枝的浆果、坚果,当中的夏季,鸟儿还可以吃植物引来的昆虫。有居民今年在花园的叠水池里拍到了两只一边淋浴一边吃桂花种子的乌鸫。

独木不成林。截至目前,长宁区已建成13座风格迥异的生境花园,“十四五”期间,长宁拟规划建设不少于30座社区级的生境花园。

X 关闭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